历史沿革

更新时间:2022-04-15    内容来源:   

建国以来,萧山人民从奔竞不息围垦造田,到勇于创新推动工业强区,再到自我革新谋求城市蝶变,共实现了三次跨越式发展。而钱江世纪城则是这段历史最生动的体现。

围垦实现农业化。

640.jpg

新中国成立后到上世纪90年代,萧山人民在当时物质极度匮乏的大背景下,历时三十余年,累计围海造田53万亩,使361平方公里的滩塗变良田,约合萧山区土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这场长达半个世纪的围垦造地运动,创造了“向汪洋要空间,变沧海为桑田”的人类造地史奇迹,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誉为“世界围海造田的奇迹”。

640 (1).jpg

640 (2).jpg

从钱塘江畔的滩涂开始,“历尽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宁围人不仅是这场围垦运动的亲历者、围垦精神的创造者,更是“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萧山精神最好的的代言人。改革开放前,宁围是个实实在在的农业产区,以种植棉花为主,兼种水稻、络麻。而这场围垦运动,开发利用了钱塘江滩涂资源,打开了宁围发展的新空间,为此后农业发展储备了宝贵的土地资源。

乡镇企业工业化。

640 (3).jpg

1994年萧山盈丰乡(今钱江世纪城)

640 (4).jpg

1989年的萧山盈丰乡(今钱江世纪城)

1978年,改革开放拉开了萧山区朝着工业化发展的大幕,以乡镇企业为发端,以扩大对外开放、发展民营经济为阶段性标志,萧山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华丽转变,跨入全国发达县(市、区)行列。随后,赶坐“头班车”敢喝“头口水”的宁围人,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抢抓二次创业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民营经济日益壮大,在2005年惊人一跃,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达1500亿元,税收达20亿元,成为浙江第一镇,创造了全国镇级经济的一大奇迹。

宁围的轨迹,是一条工业强镇之路。这片土地,孕育了中国企业界“常青树”的鲁冠球,他和万向集团见证了中国个私经济从萌芽到壮大。万向在这片开放包容的土地上,不断进行着各种大胆的探索:以乡企的身份完成浙江省第一个“承包”,成为中国第一家上市的乡镇企业,开创中国民营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的先河。这里还有中国企业界“传奇人物”徐冠巨,他的企业从一口自家的水缸和从生产队借来的一口大铁锅生产液体皂的家庭作坊,发展到年收入超百亿元的大集团。

至此,以机械五金、日用化工、建筑建材、轻纺服装等行业为主导的产业为宁围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构建起了一个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工业产业体系,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培育了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企业家队伍,综合实力位居全省领先。

城市化。

640 (5).jpg

从建制镇到杭州城市新中心,历史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机遇。近年来,在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宁围受规划控制、资源紧张等诸多条件制约,辖区内因经济发展带来的城市病也日益增多,外来人口数量达本地人口比重的三倍之多,超15万人,环境脏乱差、违章建筑多、企业低小散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工业发展、城市化建设亟待转型。正在此时,2003年9月,萧山区委、区*积极响应杭州市委、市*“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战略,成立钱江世纪城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世纪城开发建设由此拉开序幕,开启了与杭州主城区融合、跨江发展的新时代。同年10月,领导小组改为常设机构,更名为管理委员会。  

2005年12月,区委、区*对世纪城管理体制作出重大调整,实行管委会与宁围镇“两块牌子、一套班子、领导交叉兼职”的管理体制。成立世纪城开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人才招用和融资平台。

2009年2月,为了推进杭州奥体博览中心建设,由市*、区*各出资2亿元,组建杭州奥体博览中心萧山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2015年3月,为了加快钱江世纪城开发建设,萧山区委、区*进行了平台体制调整,钱江世纪城调整为区*直属单位,履行开发区域内的经济建设职能。

历经10余年的大征迁、大建设、大招商,现已完成9个村、12000户、380余家企业的征迁工作,实现了辖区22.27平方公里内四个整村的“征迁清零”,交出了核心范围万亩土地,为建设发展腾出了宝贵的空间。当前,市委、区委全会又适时的提出了城市化发展理念,以城市化推动经济转型,萧山也因此吹响了“第三次创业”的号角。

可以预见,在这一波城市化浪潮中,世纪城将通过城市的优化、产业的提升、环境的再造,加快优质资源集聚,大幅度的提升城市竞争力,世纪城既是城市化战略的主战场、主阵地,也是当然的受益者。

640 (6).jpg


作者:  编辑:
链接链接链接链接链接链接链接链接